來源:晉中日報時間:2022-05-17 08:27:20
平遙古城一角。 資料圖
因為古城,世界認識了平遙;因為旅游,平遙走向了世界。
平遙古城從兩千多年前走來,歷經歲月的錘煉與洗禮,串起了數代人不同的歷史記憶。
放慢腳步,讓我們感受這座古城的體溫,傾聽古老建筑給我們講述的故事。
神龜戲水 山水朝陽
習近平總書記指出:“自然是生命之母,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,人類必須敬畏自然、尊重自然、順應自然、保護自然?!敝袊怨啪秃苤匾暯ㄖ铜h境的關系。擴建重筑于明洪武三年(1370)的平遙古城依照“因地制宜,用險制塞” 的原則, 依汾河之支流柳根河、惠濟河河道走向而建,城市中軸自然向逆時針方向偏轉 15 度,古城與河流互為形勝。古城坐向西北“乾”位,“神龜”搖頭擺尾,直取東南,形成“乾山巽向,神龜探水”的風水格局。
依水建城,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需要,汾河及其支流水系千百年來為平遙帶來充沛的水資源,也為當地水陸交通帶來很大的便利。平遙古城天人合一的地理環境,讓一些名士發出了“龜前戲水,山水朝陽,城之修建,以此為勝” 的感慨。
平遙,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期,據傳,平遙為陶唐氏帝堯所居之地,故古稱“陶唐”。北魏時因為“陶”為太武帝的名諱(“燾”音同“陶”)所忌,遂改為平遙。此后,平遙一直沿用至今有1500余年的歷史。明洪武三年(1370)平遙古城擴建重筑,逐步完善成為磚石城墻。古城南城墻隨河而建,其余三面直線相圍。墻外有護城河,城墻以標準制式的石板、石條、石方、石柱為基,用黃土逐段逐層夯筑而成,城墻外垣與頂部包覆青磚,內向建有排水渠道,古人以水為財,向城內排水,有聚財納福的寓意。
平遙城墻設六個城門,南北各一個城門,東西各兩個城門,比普通縣城多兩個城門,不是行政等級的需要,而與交通和商業有關系。明清以來,平遙是重要的商貿集散地和金融業的發祥地,許多豪商巨賈云集于平遙, 商業、貿易的吞吐量遠非其他縣城所能比?!疤畈粷M,拉不完的平遙城”的說法正是平遙商業繁榮的佐證。
平遙主城與六道城門及甕城,組成了一個形似“神龜”的城池:南門為首,北門為尾,東西四門為四肢,城內四大街、八小街、七十二條蚰蜒巷,如縱橫排列的龜紋。平遙人以龜喻城,祈盼吉祥長壽,金湯永固。
天人合一 中庸寬厚
禮序乾坤、樂和天地的傳統在平遙古城建筑中處處體現。古城城墻上共建有垛口3000,敵樓 72 座, 據說是按孔子弟子三千、賢人七十二來設計的。城墻四角各筑 1 座角樓,每隔 50 米修筑墩臺,用以加固墻體,使之更為堅固墩實。城墻設施齊備, 隱含著古人崇文尚武、修德安邦的理念和向往和平、追求禮儀秩序的儒家思想。
古城以市樓為中心,以南大街為中軸線,形成“左城隍、右縣衙、左文廟、右武廟、東道觀、西寺院”的對稱布局,承續了《周禮》“左祖右社”“左文右武”“前朝后市”的禮序遺風,體現了古代漢民族的禮制觀念和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,展現了明清時期漢民族地區縣城的原貌。
平遙的民居具有獨特的建筑風格,大多為二進院、三進院的四合院,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,形成了南北長、東西窄的格局,且圍墻高,院落層層加高,外觀封閉,房舍內向,既是緣于安全的考慮,又能起到預防風沙侵襲的作用,符合風水中的聚財之說,老百姓稱這樣的院落為“喜合”。
院落的墻、門、額、枋飾上精美的雕刻,有喜鵲登梅、合和二仙、桃園結義、鹿鶴同春、松鶴延年等吉祥圖案,并以“白菜”象征“百財”、以“牡丹”象征“富貴”、以“葡萄石榴”象征“多子多?!?。還有福祿壽禧“四吉”、琴棋書畫“四藝”、漁樵耕讀“四業”,無不寄托著主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。
“甘其食,美其服,樂其俗,安其居”,傳統文化在每個院落中薪火相傳。
彩塑遺存 美輪美奐
平遙宗教文化歷史悠久、藝術高雅、順應社會。儒、釋、道和諧地融在了一起,廟、觀、寺、庵各領風騷又相融相襯。1997年12 月3日,平遙古城以“一城兩寺”的文化資源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《世界遺產名錄》,雙林寺、鎮國寺名列其中。
雙林寺位于平遙古城西南,建于何時,至今尚難確考。雙林寺中的唐槐、宋碑、明鐘以及古代建筑、彩塑和壁畫,都是稀世珍寶。尤其是寺中的2000多尊彩繪泥塑更是名揚海內外,不僅有佛、菩薩、羅漢,還有帝釋、梵天;既有護法諸神,也有供養信眾,被譽為“東方彩塑藝術的寶庫”。此外,還有亭臺樓閣、山石云海、花草樹木,構成了一幅人神共住、其樂融融的圖景。
鎮國寺位于平遙縣城東北,寺內的萬佛殿建造于五代時期,雖經金、明、清歷代修葺,仍不失唐風,體現了中國早期殿堂建筑的規制與風格。保存至今,彌足珍貴,是僅晚于五臺山南禪寺、佛光寺的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之一,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。殿內彩塑、壁畫體裁別致、技法高超,是研究建筑、雕塑、繪畫藝術的重要資料,極具歷史、藝術價值。
鎮國寺分前后兩個院落,前院建山門天王殿和左右鐘鼓二樓,正中大殿三間稱為萬佛殿,后院東為觀音殿,西為地藏殿,各為五間,中建三佛樓。由于內供三佛,因此名為三佛樓。三佛樓內繪有精美壁畫,分布于東西墻面,內容主要為佛本行故事,還穿插著一些佛本生故事。
來到平遙,雙林寺、鎮國寺是不可不去的地方。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的一部分,雙林寺、鎮國寺堪稱藝術的殿堂,令人嘆為觀止。
晉商票號 匯通天下
在歷史長河中, 最讓平遙人自豪的語言應該是——匯通天下!
平遙作為晉商重要發源地之一,早在漢代,就已是商貿集散地,明代中葉,平遙商人的足跡已遍布全國,清代,以平遙商幫為勁旅的晉商已稱雄于大江南北,大宗批發、運銷、中轉業務興旺發達。
白花花的銀子在商人手里來回輾轉、積聚。很多在京津、長江流域經營顏料的山西商人,大量地使用現銀異地運輸,非常不便。道光三年(1823),平遙“西裕成”顏料莊大掌柜雷履泰向東家李大全建議,將顏料莊改為專營銀兩匯兌和存放款業務的票號。李大全采納了雷履泰的建議,出資30萬兩白銀,在平遙西大街成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專營銀錢異地匯兌的字號——日昇昌票號,由此揭開了我國金融業的新紀元。
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,各商家競相效仿,促進了票號的空前發展。伴隨著票號業務的拓展,與之空間功能配套的票號建筑應運而生。除 “日昇昌”外,相繼出現的票號還有 “蔚泰厚”“蔚豐厚”“蔚盛長”“寶豐隆”“天成享”“新泰厚”“厚德享”等,平遙西大街可謂是中國票號的搖籃。
在此后的將近100年間,僅平遙、祁縣、太谷就設立票號總號40余家,在各地開設的分號多達400余家,業務遍及全國甚至跨越國界??梢哉f,日昇昌票號一馬當先,帶動形成了山西票號業萬馬奔騰的壯觀景象。
“一紙之符信遙傳,萬兩之白銀立集”,這句話不只是夸耀票號的實力,也說明了票號給人們生活所帶來的便利。
當年的票號建筑“日昇昌記”如今已經是一座博物館,成為平遙古城的地標性建筑,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。來到這里,你不妨放慢腳步,留意一下柱子上鐫刻的楹聯,“輕重權衡千金日利,中西匯兌一紙風行”,門楣上四個大字“匯通天下”,道盡了平遙的輝煌、晉商的輝煌。
匯通天下,已經不僅是平遙的一段輝煌歷史,它更承載著這座古城的歷史情感和對民眾的精神滋養,艱苦創業、誠實守信、敬業樂群、開拓創新,讓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芒!
記者 張春玲 通訊員 王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