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晉中日報時間:2022-05-17 08:47:29
為進一步破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路子窄、經濟效益低、帶富人才少、增收機制舊等困境,今年以來,和順縣堅持以問題為導向、以實干來破題,探索實施“1+N+5”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,即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十五條措施為中心,配套落實N項保障舉措,推行5種路徑為主的多元發展方式,鼓起村民“錢袋子”,增厚集體“家底子”,為基層治理強基壘臺。
制定“一攬子”壯大機制,增強“村級造血”綜合實力。出臺《和順縣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十五條措施》,從制定發展規劃、強化薪酬激勵、注重人才引育、創新合作模式等十五方面制定25條具體措施,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“鋪路架橋”。聚焦當前無人干、缺本錢、辦法少等難題,率先在“人、錢、法”上發力:一是善用“能人”。鞏固村“兩委”換屆成果,實施“村干部素質提升工程”,依托“人民學習·格局屏天下”平臺,開展村“兩委”主干輪訓覆蓋856人次,幫助新任村“兩委”主干掌握致富本領;投資400萬元建設“一堡壘五中心”示范村18個,先行建成176個產業發展中心,依托省校合作,引導34名技術專家、管理能手,組建人才服務團隊,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出謀劃策。二是多措“籌錢”。積極爭取扶持資金1500萬元,扶持25個村,每村平均增收5萬元;建立“黨建+信用”積分制,由縣金融辦牽頭對接有關銀行,給黨建工作強、引領能力好的村集體提供低息無抵押貸款;通過“三查兩化一壯大”全面開展“清化收”工作,清查不規范合同765份,整改722份,為集體挽回損失194.28萬元,化解集體債權資金7282.26萬元,化解集體債務資金462.29萬元,為集體經濟壯大提質除障提速。三是創新“辦法”。通過村村互助、村企聯建、村社融合等方式,推行“聯村黨組織”,建立“村集體+企業+基地+農戶”“專業合作社+基地+農戶”經營聯結、“股金+薪金+租金”分配聯結、“企業+電商+村集體”供銷聯結等利益聯結機制,打造聯合發展、互利共贏強引擎。
強化“N系列”激勵措施,深挖“萬眾創收”實干潛力。制定《和順縣農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實施辦法》《和順縣激勵村集體經濟發展獎勵指導意見》等N個配套文件,實行村干部“基本報酬+績效報酬+集體經濟發展增量獎+養老保險補助”的結構性補貼制度,激發“火車頭”效應,堵塞“泛福利”漏洞,打通發展“脈絡”。一是增量獎勵提信心。當年度村集體納入統計范圍內的經營性收入超過10萬元以上且凈收益達到5萬元以上,收益增量超過2萬元的村,根據“好、較好、一般”的考核等次,從收益增量中拿出15%至30%獎勵村干部,激發其實干“斗志”、提振其發展“熱情”。二是保險補助更安心。將參加養老保險補助的村“兩委”干部劃分為“三類人員”予以保障,第一類是連續或累計任職9年及以上,2021年換屆后離任的原村“兩委”主干,采取參加城鄉居民補充養老保險的方式進行保障;第二類是連續或累計任職9年及以上,2021年換屆后連任的村“兩委”主干,采取參加城鄉居民補充養老保險與商業保險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保障;第三類是2021年換屆后除第二類人員外的其他村“兩委”干部,采取參加城鄉居民補充養老保險的方式進行保障,現已參保916人,縣財政拿出300萬元為其繳納保險,解決離退休村“兩委”干部的后顧之憂。三是收益反哺振決心。在村級集體經濟收益中提取30%作為公積公益金,用于發展再生產、資本轉增等,實現可循環滾動發展和收益最大化。規范分紅金額、獎勵金等,有效避免“資源不會管、資產不會用、資金不會花”等“一發了之”問題。
實行“五大類”增收路徑,激活“產業提質”發展動力。堅持典型引路、以點帶面,結合資源稟賦,選準“造血細胞”,總結推廣“五種發展路徑”,“示范村”“典型村”串珠成鏈帶動全縣村級集體經濟“蝶變升級”。一是“山水入股”模式。依托旅游文化資源,發展鄉村旅游產業,打造出“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村”石拐村、“牛郎織女鄉村旅游精品村”南天池村、“田園旅居康養示范村”小南會村等精品“農家樂”、網紅“鄉村游”。二是“土地經營”模式。利用產權制度改革成果,盤活農村資產資源,全縣89個村利用村集體機動地8729.7畝、“三荒四邊”地12043.23畝出租,增加村集體收入。三是“產業帶動”模式。通過創辦、領辦種養農民合作社,興建產業園區,全縣44個村建成蔬菜大棚、養牛場、旱鴨養殖、菇棚等產業,發展特色經濟;18個村與6家企業合作發展養雞、食品加工等產業,實現收益246.6萬元,村均增收13.7萬元。四是“資本運作”模式。礦產資源豐富村利用資源補償款,有計劃開展項目投資;脫貧村利用現有涉農產業和項目資金,入股龍頭企業,約定村集體按投資額和年利率不低于10%進行保底分紅,全縣112個村通過資金注入企業實現資產性收益。五是“飛地經濟”模式。在城鎮街道、人口聚集區,異地興建或購置物業項目,發展“房東經濟”,以土生金、借雞生蛋,變資源為資產、農民為房東,把“死錢”變“活錢”。截至目前,全縣村級集體經濟1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176個,占比100%,其中10萬元至20萬元的村57個、20萬元至50萬元的村70個、50萬元至100萬元的村24個、100萬元以上的村25個。
通訊員 侯園園